搜尋此網誌

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

教案分享之二(1/11):「人與音樂」----給小三小四孩子的音樂學概論


「人與音樂」----給小三、小四的十一堂「音樂學概論」課




緣起

        本教學設計感謝學姊許智容老師的發起與邀請。她的提問是:自己班上的孩子,即將進入五線譜讀譜學習,有沒有不同於傳統的方式,能夠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學會看譜呢?

        在更早的一個時間點,筆者與學姊聊到有趣的音樂學(Musicology)領域,以及碩士論文寫作、參加Dalcroze工作坊的經驗時,她興奮地表示:「怎麼跟Steiner的理念,譬如重視律動、節奏,相當近似?」我們進而探索Dalcroze與Steiner的生存年代和背景環境,除了看到他們都在對工業革命的反動「手工藝運動」的浪潮上,也見到他們皆與實業家合作,試圖在教育上進行實驗嘗試。只是Dalcroze是透過律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性,而Steiner則致力於靈性啟發的人智學探索,構畫出符合不同年齡人成長所需的養分圖鑒。

        所以,我們就開始討論,交換意見。發現音樂學,這個十九世紀末才開始的新興學科,可能可以提供更活潑、探索性的空間出來。如果要學看樂譜,不是更可以先問:「為什麼要有樂譜?」、「人類為什麼有樂譜?」等問題呢?

        此課程最先在2007年於台中市豐樂實驗學校進行,授課對象為十四名小三、小四混齡孩子。之後,也曾在同齡華德福孩子、小六小七孩子,還有某基金會課輔班小二至小六無音樂相關背景的混齡學童,以及藝術學校高一孩子等實驗過。在此,先分享2007年初之版本,非常歡迎大家可以實驗用在教學上,也歡迎回應或提問。

        而後,筆者會補充此教案應用在不同學生群上的一些變化嘗試或調整。謝謝!







第一堂   什麼是音樂?



教師先提出「什麼是音樂?」這個問題,讓孩子們思考一下之後,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。教師一一在黑板記錄下大家提供的答案,諸如:好聽的聲音、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、不是噪音……等,也在記錄下來時,簡單做觀點類型的分類。再來,引導孩子們做進一步探索,看看有沒有一個普遍大家的共識出現呢?或許不用急著馬上有個清楚、肯定的答案。這是個引子,引發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好奇心與探索的興趣,因為,這個探險,正要展開呢!

教師從聲音物理學、聽覺生理學知識,輔以「音叉撞擊」置入水盆的實際操作,讓每一位孩子親自觸摸到、眼見到震動、波動,再配合板書、繪圖,讓孩子們理解物體振動,能量透過介質傳導到人耳,外耳(耳殼)集音,中耳傳音,到內耳收音透過聽神經送達腦部聽區的聽覺過程。人體有多麼奧妙呢?我們習以為常的「聽」,只要這個路程當中有個差錯,譬如中耳或內耳神經傳導有問題,我們就沒辦法好好「聽」到聲音了。因此,聽見聲音,多麼不簡單哪!
在這個階段,教師簡單介紹分貝(音量)、頻率(音高)與波形(音色)的意含。此外,也透過「無聲實驗室」、「聽障模特兒王曉書小姐走秀」與「地球轉動有沒有聲音」等例證分享,讓孩子們更立體地體會這樣的聽覺歷程。

「無聲實驗室」

筆者與孩子分享研究所音響學老師的一次經驗。一天,音響學老師受東京某個「無聲實驗室」邀請做客。目前全世界,有幾座這樣的實驗室,專門用來測試一些電器或音響產品的音質與音量。引導孩子思考:無聲實驗室可以怎樣達成無聲呢?剛剛我們提到,聲音的發生、傳導和被聽見的歷程,是需要震動、介質傳導,和聽覺器官、腦神經等等一起工作,那麼,要打造人類進入時還能生存的「無聲空間」,可以怎麼做呢?抽掉空氣?嘿嘿,不行,會掛掉。孩子們很聰明,馬上想到「如果沒有震動?」,或是「有辦法把震動吸收掉?」......等等辦法。是的,無聲實驗室打造完成,裡面的建材,隔音板,讓震動降到最低,聲音被吸至負分貝數值之低。
  音響學老師走進去了,他愣愣坐了下來,結果,不到二十分鐘,他連滾帶爬,逃離這個密室。為什麼呢?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:因為聽不到,很害怕。不對喔?他會聽到聲音,是嗎?什麼聲音?當一切外在物品都靜止了,吞口水?心跳?胃腸咕嚕咕嚕.......太恐怖了!音響學老師邊擦著汗,日本先生安慰他說:「你算是待得久的了!」
   喔?世界上,什麼東西最可怕呢?


「王曉書小姐走秀」

美麗的模特兒王曉書,因為幼年發燒延誤治療,導致失聰。後來她就讀時為實踐家專服裝設計科時,有機會登台走秀。喔?聽不到怎麼走秀呢?請大家想想看。同樣以我們怎麼感觸到聲音來引導孩子,也可以描述走秀音樂的特質:重低音,規律舞曲節奏。於是曉書小姐在感覺震動時,便能輕鬆走在拍點上,帥氣走秀囉。


「地球轉動有沒有聲音」

   這來自音樂學研究所美珠老師的分享。我們剛剛說:有震動、有介質傳導,加上有聽覺器官、腦神經、聽區等生理構造,當然還有心靈覺受,我們就可以聽到聲音。而地球轉動有沒有震動?有耶。如果跟「頻率」結合,它規律嗎?規律。那是不是會有個固定的音高呢?會喔。而德國科學家以實際地球運行的狀況,還有體積、重量等等做精密計算,得出它的音高,地球運轉的音高,請大家猜猜看是哪個音呢?開放讓孩子們猜。

*是很低很低的Sol。在寧靜的郊外,如果沒有什麼「音害」,我們靜靜聆聽,有時會聽到這神奇的音頻。然而,更令科學家們覺得奇特的是,拉丁文Sol字首,就有「土地」的意思哩。這是一個巧合嗎?或者我們的老祖先,早就發現這件事了呢?

教師進一步加上人文思考,包括審美、文化等因素,探討「噪音」與「樂音」的差別,讓同學由自身經驗出發,找到音樂之所以成為音樂的要素---聲音/聽力/創造、表達、審美能力、情感……等等,感受「人」與「音樂」的關聯。人類的知覺、統合還有鑑賞、思維、感受能力,更是聲音被聽到、被怎樣聽到的一連串關鍵歷程。

經過整堂課,最後,大家再次思考「什麼是音樂?」這個問題,讓孩子們感受自己對音樂有進一步的理解、感觸與好奇。

課堂最後,發給同學「日常生活中與音樂接觸」記錄表,讓大家回去調查並記錄自己一週的音樂生活,預計一周後的課堂上,大家分享生活中的發現。也請同學下堂課將家裡有的樂器,帶到教室來。

(因本主題教案還需要一些增補,故將陸續放上來喔^^
     謝謝!)



附錄:~  (某某)  日常生活中與音樂的接觸~
日期
時間
地點
請描述聽到的音樂【類型、曲名或感覺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