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寫給今日的音樂教育(之二)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孩子們需要與人互動。

         為求取好的金錢用度,許多家庭雙薪,父母疲於奔命。父母對子女的教養,有落在爺爺奶奶身上,外籍幫傭身上,還有模糊地彷彿交托給「安親班」。家庭規模普遍更小,好多的獨生子、獨生女。我們可能以為現在的孩子都喜歡玩電玩、線上遊戲,或是所謂「低頭族」,他們不愛亦不懂得和人互動。有次,靜靜地在電車上觀察一位「低頭孩子」,在他身旁的媽媽,不知因工作疲憊還是其他原因,都閉目養神,或睜眼發呆,沿路上,他們沒有什麼交談互動。而如果電腦、手機真能取代親情、人情,那OK啊,孩子們可以滿足。但問題是,真的取代不來,無法取代。被父母擁抱、傾聽、教導,對周遭人保持觀察和接觸,甚至學習關心、尊重他人,這真是孩子成長階段的重要經驗。但這很難量化的面向,在今日社會很容易被疏忽掉。我們都越來越機械,越來越沒有人味。

        曾經有個孩子,有過學習與情緒障礙。一次鋼琴課上,原先想依傳統辦法,等待封閉起來、當機的他繼續上課,但前後十多分鐘過去了,他仍像蛤仔強力關閉。過程中,有好幾次想用權威甚至逼迫他:「我要走了,你再這樣,我們下課!」但似乎不適合,也不能解決困境。後來,筆者用小樂器,用節奏,吸引他的回應。他起初他不肯說他怎麼了,怕父母生氣(這堂課是在他家裡上課),後來,他終於透露他好累,今天在安親班沒睡午覺,功課好多。而且覺得新曲子好困難,他抗拒學習。接收到他真實狀況,一切都好辦了。我們聊他在安親班的狀況、感受,說著說著,他的情緒就釋放了。待他鬆下來後,筆者提出邀約:「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曲子好嗎?」「好難.......」「真的嗎?還是你只是沒見過它,它是新朋友。」接著我們一段一段玩,發現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,他學會了。「我說的沒錯吧,沒有那麼難啊。」「好像是耶......」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。障礙他的,是一直以來各方面的學習挫折,還有父母的壓力。








        有句古話: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。還是歷久彌新,因為這部經越寫越大本呀。一代一代累積下來,有些家庭對於子女的期待與日俱增,而最詭異的是,還蠻多表面上看不出來,父母自己看不出來,實際上期待非常強大。而孩子在承受期待與表達自我兩者上,頗不平衡。傳統上,音樂學習有些也是帶著父母期待,希望透過種種辛苦、勤練,子女獲得某種技壓全場的光彩。如今音樂學習,因讀書考試壓力,反而不少家長反映,鋼琴課他們只是當孩子生活的調劑,不再那麼要音樂成果。因為,更需求智育成果。

        而原先,音樂的功能就是抒發情緒、感情,表達內心,發揮想像、創造力,也可透過音聲之美,洗滌心靈。那麼,音樂課能做的事情,其實不少呢!音樂裡有豐富的元素,舉凡:脈拍、節拍、節奏、和聲、織度、旋律、速度、強弱、休止、開始、結束、呼吸、輕重、句法、觸鍵、殘響......,統統可以作為遊戲、溝通與表達的素材、媒介。有時彈到輕點的斷奏,我們分享日常生活中是否曾有躡手躡腳、偷偷摸摸行走的經驗。孩子們一旦發現表達是被允許甚至鼓勵的,他們很樂於分享。而這分享,也對音樂學習有幫助。

        除了學校裡的大班課,鋼琴課上多半還是一對一。筆者盡可能增加與孩子的聯彈機會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與人合奏的經驗?這是音樂經驗中,很微妙的一個。為了增加孩子練習機會,也降低他們的緊張,筆者與孩子聯彈時,都是以「玩」的態度進行:「我們來看看這樣會變什麼樣子!」「咦?我還沒聽過它是怎樣的?要不要試看看?」他們會覺得很有趣,也都很想多合奏多練習幾次。有時會很好笑,因為兩人速度、表情需搭配得很好,不然,就會發生類似騎車載人,車騎走了,被載的人滑出座椅,摔在原地。而合奏,也是很好感受節拍、呼吸、句法、表情的方式,有時單單練習時,這些元素並不容易掌握。而一旦透過合奏,卻清晰、簡單得不得了。有默契、協調,那帶給孩子的成就感與內心滿足感,會是蠻直接、鮮活的。


南投埔里桃米村-紙教堂



南投埔里-紙教堂的內部結構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