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

教案分享一:幾個暖身與律動遊戲


    因為時代不同,大環境改變,家庭結構更易等因素,讓今天的音樂老師以傳統的方式教學,備感挫折與無力。於是想在這邊交流一些來自國內外研習課程,以及自身在教學上設計、操作多次的,覺得效果頗佳的一些教案,歡迎同為音樂教師的同好參考,調整應用實驗到教育場上喔!也非常歡迎您回應所遭遇的問題,或是分享在您班上實際發生的狀況。謝謝!當然,家長們若有興趣,也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遊玩。







(筆者曾於2010年10月21日台中教育大學教師研習活動分享~)


A.    暖身與律動遊戲
1.     探索空間
2.     0-10的力度表現
3.     不加思索的團體造型
4.     拋與接 / 給與收
5.     球遊戲
6.     鑽石
7.     童謠遊戲
8.     節奏說話



1.    探索空間
    此為律動暖身最重要的部分之一。教師可以鼓類樂器或木質打擊樂器,給予行進速度之節奏。引導大家一起在空間中找尋最高、最低、最遠以及最中心的位置,建立對活動空間的熟悉與安全感。
延伸---32拍、8拍、4拍到2拍,甚至1拍,讓學員體驗從站立姿到臥倒姿的歷程,以及從倒臥姿到站立姿的歷程。同時也幫助學員感受時間長短和動作的有趣關係,並學習在空間中跌倒,建立對空間的信任感。



2.    0-10的力度表現
    可以涮涮鍋中的海帶芽或菜葉作譬喻,讓學員體會從完全不動,完全沒有用力的倒臥狀態(0),到只有眨眼的微弱動力(1),慢慢增強至全場跑跳舞動的最大動力狀態(10),再從10慢慢回到0的靜止狀態。之後,教師在隨機給予372…等等動力梯度,讓學員感受不同程度的精力狀態。
    延伸---讓學員跟著老師鼓聲或某段音樂的強弱變化,在空間中活動。音樂適宜挑選強弱變換鮮明的樂段。例如: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(Johannes Brahms: Hungarian Dance no.5)




3.    不加思索的團體造型
將學員分成5-7人一組,挑選教室一面牆作背景。單數組成員至起跑區排隊預備,雙數組則在外圍蹲下,先當觀眾。單數組學員聽從教師指令,「開跑」,各組第一位學員小跑步至牆面以瞬間接觸牆面時的姿勢定格,「第二位,走」,各組第二位學員岀發,以瞬間接觸牆面或第一位學員姿勢定格。接著,第三、第四位學員依序岀發,最後各組組成一個團體造型,大家齊喊「1.2.3.4.5」,便一轟而散,返回起跑區。讓單數雙數組交換角色,再玩一次。
*盡量鼓勵和讚美有創意姿勢的學員




4.    拋與接 / 給與收
學員排成隊形如下:
        2      4       6      8       10
   1       3      5       7       9


    第一步,從1號學員開始,依序拋傳和接虛擬的東西。從10再回傳。第二步,一樣拋傳和接虛擬物,但加上嘴巴發出的模擬音效。第三步,除了模擬音效,我們再加上free and long  upbeat,一個長長的「醞釀」,可以加上肢體動作,把要傳遞的「東西」,更豐富、充滿創造力地傳遞出去。最後,當大家玩得盡興,而將傳遞的東西改成給予對方關懷、祝福,或一句想說的話。同樣也只是透過口技、動作來表達。教師可以觀察看看現場的氣氛有沒有發生變化。

  延伸---配合古典音樂,樂句鮮明的樂段,可培養學員對樂句的感受力。

 適合音樂:其實相當多曲目都適合,例如:
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
(Mozart: Sonata in D Major for Two Pianos, K.448 Mov. I )





5.    球遊戲
    學員一人挑選一個小樂器,依小樂器的屬性分成三大組:1/金屬類打擊,如鈴鼓(搖)、碰鐘、三角鐵等;2/鼓類,如手鼓、邦哥、鈴鼓(拍)、非洲鼓等;3/木質打擊與搖沙類,如木魚、響板、響棒、沙鈴、刮胡等。
全體學員圍一大圓,同組學員一起,教師派最好動的兩位同學至圓中,玩丟與滾球。當球被拋起、在空中飛時,第一組金屬類打擊的學員發出聲響。接球與球彈地時,都由鼓類學員拍鼓發聲。當球在地上滾時,由第三組學員發出聲響。此遊戲很像劇場裡的現場伴奏。





6.    鑽石
    最迷人的音樂遊戲之一。半數學員五人一組,排列成五角形。另半數學員在旁當觀眾。五人皆面向同一方,由最前頭的人當領導者,配合教師挑選慢板音樂作動作。當領導者轉至左方,團體即改由左方學員當領導者。轉右方亦然。過程全不透過語言手勢眼神,全靠默契。本遊戲可幫助學員感受慢板音樂之美,以及個人與團體和諧的微妙感受。

適合曲目:佩爾特:鏡中鏡(Arvo Pärt: Spiegel im Spiegel)





7.    童謠遊戲
華德福十分重視孩子自然的歌唱。這也是每日晨圈的重要活動之一。操作方式:挑選一首童謠,先由故事開始,帶出童謠,教唱童謠,之後教學員動作,或引導讓學員設計動作。
延伸---兩隻老虎卡農。讓同學分成數組,每組4-6人,讓各組學員10分鐘內,何為這首童謠編動作。視人數多寡,將各組分為數隊,例如全班共六組,分三隊,一對兩組,各組各隊站在一起。結合動作,做兩隻老虎卡農。
再延伸---各組將動作變成會發出聲響的動作,再做配合歌唱與拿掉歌唱(單純作動作)的卡農。

另外,一些關於模仿的遊戲、活動,也可以幫助全班建立對於彼此的認同感。譬如下一項目的「節奏說話」遊戲,就可以常常操作。還有一首法國童謠「亞維農的橋上」,它後面就有模仿,那也是很適合帶的歌曲:

筆者之前嘗試將歌詞翻譯成中文版,讓孩子唱中、法兩種:

亞維農,的橋上,我們跳舞、我們跳舞,
亞維農,的橋上,我們圍個圈跳舞。
一個XXX這樣跳舞,他就這樣跳舞。
(法文歌詞請參照連結喔~)

主歌搭配簡單的舞蹈動作。

曾試過唱完主歌時,要接「一個XXX這樣跳舞,他就這樣跳舞」,教師先示範,「一個XXX這樣跳舞」,然後大家模仿我「他就這樣跳舞」。後來第二輪,就讓孩子主動來表現,譬如有位小女孩說:「一隻小猴子這樣跳舞」,她邊唱邊學猴子跳舞的樣子,然後全班模仿她的動作:「牠就這樣跳舞」。

每個人都可以輪到。教師可以多鼓勵孩子們表達與想像,而同時,可以一邊搜集孩子們的「情報」,譬如實際的生活經驗,或者缺欠。



8.    節奏說話
    此為幫助表達障礙與自信心缺乏孩子的好方法。第一步,大家各挑選一個喜歡的小樂器,圍圓,依序用小樂器發出聲響,向大家打招呼。每當一個成員跟大家打招呼,大家一起以「歡--你」節奏回應。第二步,大家輪番即興打節奏,成員也模仿其節奏作回聲。每位成員可打2-4次。
延伸---全部學員分成兩個部落,分別為部落取名字,並選出部落的首領。A部落首領先打一節奏,然後A成員模仿,首領再做一個節奏,A成員模仿。之後換B部落回應。一樣B首領打回應節奏,B成員模仿。雙方可來來回回。






2 則留言:

  1. 謝謝你分享的教案.我覺得這些教案很棒的原因在於,它們著重在對學習者的"本能"的開發,去發現自身本有的觸角,進而激發創造力.十分希望有更多小朋友能有機會上這樣的音樂課...一起加油!!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謝謝咖哩一二號的回應!
    確實是耶,當孩子們「發現」(discover)本來就有的能力時,是非常喜悅的,並且,會一直想重複操作而不忍下課。任何一種領域要達至成熟,都得歷經千錘百鍊的練習,而讓孩子們享受練習樂趣,很想要練習,這是很適合今日大環境的需求的。
    咱們一起加油^^!感謝~~

    回覆刪除